首頁 > 新聞資訊 >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世界最小的多細胞生物 |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世界最小的多細胞生物發現世界最小的多細胞生物 ![]() 圖解:顯微鏡下的Tetrabaena socialis
東京大學理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以解開進化生物學上從單細胞生物轉變為多細胞生物的機制為目的,將研究焦點置于細胞數目最少的群體性團藻目Tetrabaena socialis, 其個體僅由4個細胞組成,是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藻類,4個細胞聚集排列整齊如四葉片型。根據最近研究認為,Tetrabaena socialis是群體性團藻當中最初期出現的。
包含Tetrabaena socialis在內的群體性團藻目,其細胞與單細胞生物的單胞藻類似,透過細胞壁結合在一起。但是多細胞生物要成為一完整個體,各細胞都須具有全體的一部分之機能,采取與單細胞生物相異的細胞構造。另外,群體性團藻的生殖細胞,藉由細胞分裂,增殖至與親代相同的細胞數,成為次一世代的子群體。該過程剛分裂完成的子細胞個體間,能互相聯絡,形成多細胞個體的外形結構。在細胞數量較多的群體性團藻,其子細胞間藉由原生質間橋梁結構來進行訊息聯絡。其個體部分的細胞結構與細胞間的聯絡構造二種不同特征,被認為是多細胞生物基本且重要的要素。
他們首先確立Tetrabaena socialis的藻類培養方式,并藉由免疫螢光染色法3來觀察染色的特定蛋白質結構,證實該藻類與單胞藻的特征不同。單胞藻具有旋轉對稱的鞭毛結構,但Tetrabaena socialis 與多細胞生物的群體性團藻相同,具有非旋轉對稱的鞭毛結構,它的4個細胞都各自有多細胞個體的一部分機能。經進一步藉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Tetrabaena socialis 的子細胞發育過程,發現子細胞間藉由原生質間橋梁互相聯絡。
他們在該研究觀察到Tetrabaena socialis具有單細胞相異之鞭毛結構及原生質間橋梁,認為它并非僅是4個細胞聚集在一起的生物,而是4個細胞經由整合,形成一個多細胞生物,此為群體性團藻的重要特征,因此推測由4個細胞所形成的Tetrabaena socialis,是2億年前形成,是現在仍遺留的活化石,可說是世界上細胞數目最少的多細胞生物。
解釋:
1.團藻目(Volvocine green algae) :棲息于水池或湖泊等淡水域,4個細胞以上集合所成的綠藻之一生物群。各細胞具有等長的鞭毛,以進行移動。
2.原生質間橋梁(Cytoplasmic bridges between protoplasts) :細胞間藉由該結構進行訊息聯絡。
3.免疫螢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外界物質進入生物體內時,會誘發免疫系統啟動,僅特定的抗體會與特定抗原結合,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利用此特性,透過使用螢光色素標識的抗體,能藉由螢光顯微來觀察與抗體相結合的特定物質。
文章出自:科信儀器 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
首頁 > 新聞資訊 >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世界最小的多細胞生物 |